首页 >> 目的地 >> 迪拜
 

阿拉伯联合酋长国(阿联酋)

国名: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(The United Arab Emirates)

国旗:呈横长方形,长与宽之比为2:1。由红、绿、白、黑四色组成,这四色是泛阿拉伯颜色,代表穆罕默德后代的几个王朝。旗面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竖长方形,右侧是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,自上而下分别为绿、白、黑三色。红色象征祖国,绿色象征牧场,白色象征祖国的成就,黑色象征战斗。

国徽:6921.3万(2003年1月),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河谷和三角洲。伊斯兰教为国教,信徒主要是逊尼派,占总人口的84%。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约占16%。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,中上层通用英语,法语次之。

独立日:12月2日(1971年)
国庆日:12月2日(1971年)
政府:2006年2月组成第七届政府,共23人。主要成员:副总统兼总理和国防部长穆罕默德·本·拉希德·阿勒马克图姆(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),副总理苏尔坦·本·扎耶德·阿勒纳哈扬(Sultan Bin Zayed Al Nahyan),副总理哈姆丹·本·扎耶德·阿勒纳哈扬(Hamdan Bin Zayed Al Nahyan),财政工业部长哈姆丹·本·拉希德·阿勒马克图姆 (Hamdan Bin Rashid Al Maktoum),外交部长阿卜杜拉·本·扎耶德·阿勒纳哈扬(Abdullah Bin Zayed Al Nahyan)。 1914年,英取消奥斯曼帝国对埃的宗主权,宣布埃为英的"保护国"。迫于埃及民族运动的压力,1922年2月28日,英被迫承认埃及为独立国家,但保留对国防、外交、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。直到1956年英国军队撤出苏伊士运河区。1952年7月23日,以纳赛尔为首的"自由军官组织"推翻了法鲁克王朝,成立"革命指导委员会",掌握国家政权。1953年6月18日,埃废除君主制,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,穆罕默德·纳吉布出任第一任总统兼总理。1954年11月纳赛尔取代纳吉布任总统。1956年纳赛尔宣布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,并挫败英、法、以联合军事干预。1958年2月,埃同叙利亚联合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。1961年9月,叙利亚政变后脱离阿联。1961年9月,叙利亚政变后脱离阿联。1970年纳赛尔病逝,萨达特继任总统。1971年9月1日埃及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。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总统遇刺逝世后,穆巴拉克当选总统。

军事:
1976年5月10日,联邦最高委员会决定统一各酋长国的军队,设立武装部队总司令部,联邦总统任武装部队总司令。实行志愿兵役制。总兵力5.65万。其中,陆军约4.5万,编制为一个王室警卫旅、一个装甲旅、两个机械化步兵旅、四个步兵旅和一个炮兵旅。海军2500人,各类作战舰只21艘,主要基地阿布扎比。空军4000人(含警察部队的航空联队),编制有四个作战中队,作战飞机196架,武装直升飞机50架。另有警察5.4万名。武器装备主要来源于法国、美国,是海湾国家中唯一以法式装备为主的国家。武装部队的兵源30%来自本国,其余主要为阿曼、巴基斯坦等国人,教官多为英国和巴基斯坦人。

国家政要:总统哈利法·本·扎耶德·阿勒纳哈扬,2004年11月当选。副总统兼政府总理穆罕默德·本·拉希德·阿勒马克图姆,2006年1月当选。

自然地理:面积8.36万平方公里(包括沿海岛屿)。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,北濒临波斯湾。西北与卡塔尔为邻、西和南与沙特阿拉伯交界、东和东北与阿曼毗连。境内除东北部有少量山地外,绝大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洼地和沙漠。属热带沙漠气候,炎热干燥 。

人口:410万(2005年)。阿拉伯人仅占1/3,其他为外籍人。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,通用英语,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,多数属逊尼派,在迪拜,什叶派占多数。

首都:阿布扎比(Abu Dhabi),人口66万(2005年12月外交部网站)

简史:阿联酋于公元七世纪隶属阿拉伯帝国。自16世纪开始,葡萄牙、荷兰、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。1820年,英国入侵波斯湾地区,强迫海湾7个阿拉伯酋长国缔结"永久休战条约",称为"特鲁西尔阿曼"(意为"休战的阿曼")。此后该地区逐步沦为英国的"保护国"。二次大战后,民族解放运动高涨。1971年3月1日,英国宣布同海湾诸酋长国之间签订的所有的条约于同年年底终止。 同年12月2日,阿布扎比、迪拜、沙迦、乌姆盖万、阿治曼、富查伊拉6个酋长国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。1972年2月11日,哈伊马角酋长国加入阿联酋。

行政区划:由七个酋长国组成:阿布扎比、迪拜、沙迦、哈伊马角、阿治曼、富查伊拉、乌姆盖万。

政治:联邦最高委员会为阿联酋的最高权力机构,由7个酋长国的酋长组成。国内外重大政策问题均由该委员会讨论决定。总统和副总统从最高委员会成员中选举产生,任期五年。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。联邦建立后,各酋长国还保持相对的独立性,在政治、经济、司法、行政和对外交往等方面有一定自主权。联邦经费主要由阿布扎比和迪拜两个酋长国承担。

经济: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。据阿联酋通讯社2000年7月1日报道,截止1999年底,阿联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978亿桶,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9.4%,居世界第三位。 天然气储量为5.8万亿立方米,居世界第三位。国民经济以石油生产和石油化工工业为主。石油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85%以上。货币名称:迪尔汗(dirham)。

人民生活:2005年人均GDP为2.9万美元。人均收入居世界前列,对公民实行免费医疗制度。共有30家公立医院,115个保健中心,4473个床位,2350名医生,380名牙医,6250名护士,另有20家私立医院。

文化教育:国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和培养本国的科技人才,实行免费教育制。国家致力于扫盲工作,已建成110个扫盲中心。现有公立学校761所,各类私立学校420所,在校学生57.5万人,教师2.4万余人。2003/2004学年在校大学生34213人,其中阿联酋大学17000人,扎耶德大学2124人,高等技术学院15089人。

新闻出版:主要报刊有:《联合报》(阿拉伯文),阿布扎比半官方日报,发行5.5万份;《宣言报》(阿拉伯文),迪拜半官方日报,发行5万份;《海湾报》(阿拉伯文),沙迦私人出版,发行5.8万份;《海湾时报》(英文),迪拜私人出版,发行45万份。此外还有《海湾新闻》、《今日海湾》杂志等。阿联酋通讯社是国家通讯社,直属新闻文化部。1976年11月成立。在国内各主要城市以及伦敦、巴黎、华盛顿、纽约、莫斯科、东京、开罗、突尼斯、贝鲁特等派有常驻记者。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发稿。阿联酋有阿布扎比、迪拜、乌姆盖万、哈伊马角4家电台,阿布扎比、迪拜、沙迦和阿拉比亚等8家电视台,阿布扎比电台每天用阿、英、法和乌尔都语播送节目37小时。阿拉比亚电视台新闻节目用阿语连续24小时播送。此外还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。

外交:阿联酋奉行中立、不结盟的外交政策。主张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争端,维护世界和平,反对外来势力在海湾地区的争夺和扩张,强调海湾航道的通行自由必须得到保障。

与中国关系:1984年11月1日,阿联酋与中国建交。

 
Copyright © 2016 - 2017 MITG. All Rights Reserved. 月亮国际旅游集团 版权所有
京ICP备10043031号